一.單項選擇題
1.孔德認為,主要研究人類社會基本秩序的是
A.社會靜力學B.社會物理學C.社會動力學D.社會發展學
答案:A
2.在涂爾干的理論中,以吸引為特征的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協調、合作、結合在一起的社會聯系狀態,被稱為
A.集體意識B.機械團結C.有機團結D.社會團結
答案:D
3.結構功能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A.韋伯B.帕森斯C.斯賓塞D.馬克思
答案:B
4.布勞的著作是
A.《沖突的社會功能》
B.《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
C.《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
D.《社會行動的結構》
答案:C
5.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來自于
A.奧地利B.英因C.德國D.法國
答案:D
6.在社會學的研究功能中,第三層次是
A.預測性功能
B.解釋性功能
C.規范性功能
答案:A
7.在北公學研究方法論中,遵循自然科學法則,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會現象的方法理論是
A.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方法論
B.后現代主義方法論
C.實證主義方法論
D.人文主義方法論
答案:C
8.試圖通遷深人她“解制麻備”,達到對某一社會現象的全面認識,從個性發現共性,從特殊認識一般,這種研究方法是
A.個委研究
B.典型調查
C.參與觀察
D.結構訪談
答案:B
9.在社會的特征中,主體是
A.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B.人
C.人與人的交往D.自然
答案:B
10.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被稱為
A.自然B.環境C.資源D.文化
答案:D
11.文化雜交又稱為
A.文化采借B.文化傳播C.文化沖突D.文化震驚
答案:A
12.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這個觀點來自于
A.庫利B.米德C.科爾伯格D.弗洛伊德
答案:D
13.由一定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符合一定社會期望的行為模式,被稱為
A.社會角色B.社會期待C.角色期望D.角色實踐
答案:A
14.暗示根據受動條件,一般可分為
A.兩種表現類型B.三種表現類型C.四種表現類型D.五種表現類型
答案:C
15.擬劇論的提出者是
A.加芬克爾B.戈夫曼C.布魯默D.庫恩
答案:B
16.通過社會聯系與社會關系所獲取的資源,被稱為
A.社會稟賦B.社會資產C.社會網絡D.社會資本
答案:D
17.由父母和多對已婚子女以及孫(外孫)子女組成的家庭,被稱為
A.聯合家庭B.核心家庭C.組合家庭D.主干家庭
答案:A
18.以成員的互動關系特征為標準,群體可以分為
A.內群體和外群體
B.大群體和小群體
C.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
D.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答案:C
19.美國工程師泰羅和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的組織管理理論是
A.人際關系理論
B.權變理論
C.組織行為理論
D.科學管理理論
答案:D
20.在缺乏確定的組織程序和制度規范的條件下,很大程度上自發形成的,由許多個體參加的非制度化的行為,被稱為
A.群體行為
B.集體行為
C.團體行為
D.社會運動
答案:B
21.對教育不平等的社會學分析中,伊凡•伊利奇的主要觀點是
A.對制度化教育的批判
B.教育與文化資本
C.勞工階層子弟的“亞文化”
D.教育與社會流動
答案:A
22.以精益生產、柔性專業化等非大規模生產方式為核心的新的資本主義積累方式及其社會經濟結構的生產勞動方式,被稱為
A.前福特主義B.福特主義C.后福特主義D.新福特主義
答案:C
23.霍伊特提出的人文區位學理論是
A.同心圓理論B.扇形理論
C.多核心理論D.人文區位結叢模式
答案:B
24.1898年,英國城市學家E.霍華德提出的城市群研究理論是
A.城市集中發展理論B.組合城市理論C.區域整體發展理論D.田園城市理論
答案:D
25.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城鎮化經歷了
A.三個階段B.四個階段C.五個階段D.六個階段
答案:A
26.我國城鎮建設方針——“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提出是在
A.1978年B.1980年C.1989年D.1994年
答案:B
27.按經濟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區別的群體或社會集團,被稱為
A.階級B.階層C.種姓D.等級
答案:D
28.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在于加強社會對個人的道德教育,這一觀點來自于
A.社會解組理論B.價值沖突理論
C.社會病理學D.社會建構理論
答案:C
29.在社會變遷的基本類型中,一種急劇的、對整個社會進行根本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被稱為
A.社會改革B.社會革命C.社會改良D.社會創新
答案:B
30.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的現代化理論屬于
A.世界體系理論
B.信息社會論
C.依附理論
D.經典現代化理論
答案:A
二、多項選擇題
31.在費孝通的“五臟六腑”說中,所謂“六腑”包括(BCDE)
A.社會學史B.文化人類學
C.國外社會學說D.社會心理學
E.城鄉社會學
32.統計調查的常用方式有(ACE)
A.普遍調查B.訪談C.抽樣調查D.觀察
E.統計報表
33.社會結構的類型有(BCD)
A.文化性社會結構B.關系性社會結構
C.實體性社會結構D.規范性社會結構
E.經濟性社會結構
34.杜威認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會化,他提出的觀點有(ABDE)
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改造
C.教育即政治D.學校即社會
E.兒童中心論
35.1977年,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狀況包括(CDE)
A.小資產階級B.資產階級
C.工人階級D.農民階級
E.知識分子階層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中國早期社會學學科地位的確立。
答:(1)隊伍和制度化建設。(2)社會調查的興起。(3)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傳入與實踐。
37.簡述社會學研究籌劃階段的主要工作。
答:(1)選擇研究題目。(2)初步探索,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接觸研究對象。(3)建立研究假設。(4)制訂研究方案。(1分)(5)組織工作。
38.簡述引起調適的原因。
答:(1)由沖突引起的調適。(2)由社會發展或變遷引起的調適。(3)由文化交流或遷移引起的調適。
39.簡述群體的特征。
答:(1)有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2)有一定的為群體成員所接受的目標。(3)有明確的成員關系,并形成歸屬感。(4)有一定的行為準則。(5)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40.簡述社會控制的必要性。
答:(1)首先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目標不一致上。(2)其次表現在穩定各種社會關系上。(3)最后還體現在制止社會生活中各種失控現象的方面。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41.試述常見的角色失調現象及其角色調適。
答:(1)角色緊張。個人在角色扮演的實際過程中時間和精力上的手足無措,稱之為角色緊張。(1分)避免此類現象發生的唯一有效途徑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2)角色沖突。指不同角色承擔者之間的沖突,常由于角色期望的不同、角色領悟的差別、人們沒有按角色規范行事等引發。要想擺脫角色沖突,必須正確處理角色關系。(3)角色不清。指社會大眾或角色扮演者對于某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逐步澄清人們對社會角色的理解,有助于解決角色不清的狀況。(4)角色中斷。指一個人所承擔的前后相繼的兩種角色之間發生的矛盾。作為角色承擔者應當正確地設計人生,提前為未來的新角色作好鋪墊與準備。家庭和社會也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5)角色失敗。指由于多種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無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從而出現嚴重的角色失敗現象。角色承擔者可通過及時調換角色扮演,減少損失或不利的影響,既有益于個人,也有利于社會。
42.試述中國城市群演進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答:(1)城市群形成過程的人為因素過大,行政干預過高,缺乏市場機制的自然發育期。(2)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依然受限于現存行政體制的束縛,彼此求大求全,缺乏產業分工,利益的矛盾和沖突易發,降低了整體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3)城市群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比重還不高,對全國城鄉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拉動還有限。(4)城市群內部結構還不完善,大中小城市還比較少,缺乏連接中心城市與眾多小城鎮和廣大農村之間的中間環節。(5)城市群空間分布不均衡,特別是人口和經濟分布不協調,產業結構重疊嚴重。
43.試述社會問題防治的戰略措施。
答:(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許多社會問題的存在與蔓延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經濟落后,區域發展不平衡,國力薄弱。(2)改革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3)發展科學技術。(4)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緩解后顧之憂。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該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減輕民眾教育、醫療、養老等的負擔,逐步緩解這種種后顧之憂。(5)建立社會預警系統。社會預警系統包括調查研究機構、監測系統、社會干預中心、社會支持網、社會保障體系和警示教育體系等。(6)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輿論監督的任務主要是揭露時弊和社會問題,它在社會問題的防治中,發揮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