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的代表作之一是(D )
A.《社會學研究》B.《社會靜力學》C.《資本論》D.《自殺論》
2.馬克斯·韋伯為了避免德國人文學派和歷史學派的個體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概念工具(C )
A.科層制B.社會行動C.理想類型D.理解社會學
3.科塞提出的沖突理論是( A)
A.功能沖突論B.結構沖突論 C.辯證沖突論D.唯物沖突論
4.艾爾弗雷德·舒茨的代表著作之一是( B)
A.《現代性的后果》B.《社會世界的現象學》C.《規訓與懲罰》D.《瘋癲與文明》
5.我國首次提出“社會學”之名的學者是(B )
A.章太炎B.譚嗣同C.嚴復D.康有為
6.社會學這門社會科學主要研究(D )
A.個人與群體的關系 B.社會與自然的關系
C.政治與文化的關系 D.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7.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中,根據一定的研究假設,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以發現或證實變量間或社會現象間因果關系的方法是(C )
A.文獻法 B.問卷調查 C.實驗法 D.實地研究
8.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是( A)
A.文化特質 B.文化集叢
C.文化規范 D.文化模式
9.異質文化在傳播、接觸中出現的相互排斥的傾向和狀態被稱為(D )
A.文化震驚 B.文化矛盾
C.文化雜交 D.文化沖突
10.各種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評價和比較的,每一種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種觀點來自于( B )
A.文化邊緣主義B.文化相對主義
C.文化中心主義D.文化絕對主義
11.文化反哺又稱為( C)
A.繼續社會化B.再社會化
C.反向社會化D.重新社會化
12.個人所帶有的一種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是指社會化的( A )
A.生物因素B.環境因素
C.文化因素D.技術因素
13.在一定的規則下,行為者為了獲得回報而行動并獲得回報的社會互動形式是( C)
A.調適B.沖突C.交換D.模仿
14.在霍爾的個人空間理論中,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個人空間是( D)
A.公眾距離 B.社會距離 C.親密距離 D.個人距離
15.通過社會聯系與社會關系所獲取的資源,被稱為( A )
A.社會資本 B.人力資本 C.經濟資本 D.公共資本
16.失去家中獨生子女的家庭被稱為( C)
A.丁克家庭 B.斷代家庭 C.失獨家庭 D.殘缺家庭
17.既是社會群體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個人參加社會生活的基礎群體,這種群體被稱為( B)
A.內群體B.初級群體 C.小群體 D.次屬群體
18.組織用各種規章制度和懲罰手段約束組織成員的行為,以保證組織的決策和指令能夠有突地貫徹執行,維護組織的各項秩序,這種組織過程是(C )
A.組織設計B.組織溝通 C.組織控制D.組織決策
19.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D)
A.巴納德 B.梅約 C.麥克雷戈D.法約爾
20.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摩爾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組織管理理論是( A)
A.超“Y”理論 B.“X”理論 C.“Y”理論 D.“Z”理論
21.斯梅爾瑟的價值累加理論提出,導致集體行為發生的因素有(D )
A.3個 B.4個 C.5個 D.6個
22.以泰勒制原則和市場為導向,以分工和專業化為基礎的生產勞動方式被稱為( B)
A.生產政體 B.福特主義 C.壓迫機制 D.后福特主義
23.在關于城市空間結構的理論中,多核心理論的提出者是( D)
A.伯吉斯 B.霍伊特 C.林德夫婦 D.哈里斯和厄爾曼
24.城鎮化的進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趨于一致的城鎮化被稱為(C )
A.過度城鎮化 B.滯后城鎮化 C.同步城鎮化 D.低度城鎮化
25.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論中,主張城市應該兼有城市和鄉村各自優點,城鄉交融和群體組合3城市,這種理論是(A )
A.田園城市理論 B.組合城市理論 C.區域整體發展理論 D.城市集中發展理論
26.中國城鎮化發展中的加速發展階段是( D)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2000年 D.1978年至今
27.根據《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研究報告》(2002)一書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可將全國成年社會成員劃分為(D )
A.7個階層 B.8個階層 C.9個階層 D.10個階層
28.在默頓的失范理論中,不僅拒絕社會認可的目標和手段,而且試圖從個人觀念出發,以新的目標和手段來替代,這是指(C )
A.退縮主義 B.形式主義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會問題僅僅是人們對某種社會情況的界定過程的主觀產物,這種觀點來自于社會問題研究理論中的(B)
A.社會解組理論 B.社會建構理論 C.社會病理學 D.價值沖突理論
30.對社會運行過程進行干預,對社會系統施加定向影響的社會變遷形式是( D)
A.社會改革B.社會革命 C.自發變遷 D.有計劃變遷
二、多項選擇題
31.當代社會學方法論的主要流派有( ABCD)
31.A.后實證主義 B.新人文主義 C.批判詮釋理論 D.后現代主義 E.馬克思主義
31.
31.32.著名家庭社會學家威廉·古德認為,家庭的特征包括(ABCDE )
31.A.至少有兩個不同性別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31.B.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勞動分工
31.C.他們進行許多經濟交換和社會交換
31.D.他們共享許多事物
31.E.成年人與其子女之間有著親子關系
31.
31.33.集體行為的特征包括(BCDE )
31.A.偶然性 B.群眾性 C.自發性 D.非組織化 E.非制度化
31.
31.34.現代城市社區生活方式的特點包括( ABCD )
31.A.社會分工復雜
31.B.家庭和初級群體作用減弱
31.C.人際互動趨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膚淺化
31.D.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異
31.E.社會結構相對簡單
31.
31.35.偏差行為的負功能的主要表現有(ABC )
31.A.干擾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
31.B.破壞社會成員間的相互信任
31.C.減弱他人遵從規范的意愿
31.D.加強社會團結
31.E.有利于社會預警
31.
31.三、名詞解釋題.
31.36.普遍調查
31.普遍調查:又稱全面調查,簡稱普查,指為特定目的而專門組織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總體調查,是統計調查的組織形式之一
31.
31.37.社會結構
31.社會結構:是指社會諸要素之間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
31.
31.38.婚姻
31.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間依照社會風俗或法律的規定而結為夫妻關系的一種社會制度
31.
31.39.教育(廣義)
31.教育(廣義):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40.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指因個人與社會關系在社會進程中發生了障礙或社會結構與社會環境失調,造成了影響社會全體或部分成員正常生活的問題
四、簡答題
41.簡述社會學研究的一般程序。
(1)籌劃階段 (2)實施階段 (3)總結階段
42.簡述角色失調的常見情況。
(1)角色緊張
(2)角色沖突
(3)角色不清
(4)角色中斷
(5)角色失敗
43.簡述群體的特征。
(1)有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
(2)有一定的為群體成員所接受的目標
(3)有明確的成員關系,并形成歸屬感
(4)有一定的行為準則
(5)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44.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五次大規模社會流動的典型特征。
(1)1949—1956年,以對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進行重塑為標志
(2)1957—1965年,多維二元身份體系之間的界限相對確定,跨越身份邊界的流動十分困難
(3)1966—1977年,整個社會的社會流動嚴重偏離了正常軌道
(4)1978—1991年,社會分化與流動模式發生初步轉換
(5)1992年至今,不同階層所處的等級位序初步確立
45.簡述社會現代化的特征。
(1)社會現代化是一項社會領域的革命進程
(2)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有階段的歷史過程
(3)社會現代化是一場持續的國際競賽
五、論述題.
46.聯系實際論述強關系與弱關系理論。
(1)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人際關系網絡可以分為強關系網絡和弱關系網絡兩種
(2)強關系是指個人的社會網絡同質性較強,人與人的關系緊密,有很強的情感因素維系著人際關系。弱關系的特點是個人的社會網絡異質性較強,人與人關系并不緊密,也沒有太多的感情維系
(3)關系的強弱決定了能夠獲得信息的性質以及個人達到其行動目的的可能性
(4)邊燕杰對天津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中國的勞動者更經常地通過強關系而非弱關系尋找工作渠道。在中國,強關系可以創造連接其他沒有聯系的個人的網絡橋梁
47.聯系實際論述我國社會問題防治的戰略措施。
(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緩解和解決我國當代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改革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我們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結構的同時,必須改革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
(3)發展科學技術。社會問題防治需要相應的科學技術
(4)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緩解后顧之憂。各級人民政府都應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減輕民眾教育、醫療、養老等負擔
(5)建立社會預警系統。社會預警系統包括調查研究機構、監測系統、社會干預中心、社會支持網、社會保障體系和警示教育體系等
(6)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輿論監督的任務主要是揭露時弊和社會問題,鞭撻假、丑、惡。它在社會問題的防治中,弘揚正氣、打擊歪風,發揮著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