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屬于斯賓塞主要社會學代表著作的是( C )
A.《實證哲學教程》 B.《社會動力學》
C.《社會靜力學》 D.《政治經濟學批判》
2.馬克斯·韋伯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 B )
A.社會發展 B.社會行動
C.社會心態 D.社會問題
3.達倫多夫的代表著作是( D )
A.《社會行動的結構》 B.《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
C.《沖突的社會功能》 D.《工業社會的階級和階級矛盾》
4.艾爾弗雷德·舒茨創立了( A )
A.現象學社會學 B.后現代社會學
C.理解社會學 D.符號社會學
5.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開設“群學”的是( A )
A.康有為 B.梁啟超
C.章太炎 D.譚嗣同
6.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調查指的是( D )2-68
A.實驗法 B.問卷調查
C.文獻法 D.實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資料整理的步驟是( A )
A.審查、分類和編碼、匯總 B.匯總、分類和編碼、審查
C.審查、匯總、分類和編碼 D.分類和編碼、審查、匯總
8.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被稱為( B )
A.自然資源 B.文化
C.人口 D.環境
9.某種文化元素隨同社會交往而擴散,為其他社會所采借或吸收的過程,被稱為( C )
A.文化采借 B.文化沖突
C.文化傳播 D.文化震驚
10.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常有一種傾向,常將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看成是最好的,是優于其他民族的,這被稱作( A )
A.文化中心主義 B.文化優越主義
C.文化排斥主義 D.文化相對主義
11.再社會化也稱( D )
A.二級社會化 B.文化反哺
C.繼續社會化 D.重新社會化
12.在社會化的相關理論中,科爾伯格認為道德發展分為( B )
A.兩種水平四個階段 B.三種水平六個階段
C.四種水平八個階段 D.五種水平十個階段
13.社會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經歷的過程是( C )
A.角色領悟→角色期待→角色實踐 B.角色領悟→角色實踐→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領悟→角色實踐 D.角色實踐→角色領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類型中,金錢借貸屬于( C )
A.指導性合作 B.制度化的傳統合作
C.契約式合作 D.自發性合作
15.社會網絡的形態以個人在社會網絡中獲得的利益來區分,可以分為( B )
A.穩固形態和松散形態 B.互利形態和互補形態
C.封閉形態和開放形態 D.集中形態和分散形態
16.配偶雙方或配偶一方曾有過婚史,而且配偶雙方或一方將與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帶到新的家庭,這種家庭被稱為( C )
A.丁克家庭 B.斷代家庭
C.重組家庭 D.殘缺家庭
17.以群體成員的歸屬為標準,群體可以分為( D )
A.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 B.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
C.內群體和外群體 D.成員群體和參照群體
18.在組織過程中,組織成員之間通過各種形式的交往以傳達思想、觀點、態度、感情或情報的過程是( B )
A.組織設計 B.組織溝通
C.組織控制 D.組織決策
19.“X”理論和“Y”理論的提出者是( A )
A.麥克雷戈 B.巴納德
C.法約爾 D.洛斯奇
20.在解釋集體行為的理論中,奧爾森提出的是( A )
A.搭便車理論 B.價值累加理論
C.資源動員理論 D.烏合之眾理論
21.根據勞動的二重性,勞動可以分為( C )
A.有薪勞動和無薪勞動 B.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C.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D.主要勞動和次要勞動
22.在消費的社會學理論中,凡勃倫提出的是( D )
A.消費文化論 B.消費社會論
C.生活風格理論 D.炫耀性消費理論
23.在城市群研究的理論中,麥吉提出的概念是( C )
A.田園城市 B.組合城市
C.城鄉融合區 D.城市區域
24.中國城鎮化發展中的大起大落階段是( B )
A.1949-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年至今 D.1978—2000年
25.在體質形態上具有共同生活遺傳特征的人群被稱為( B )
A.等級 B.種族
C.階層 D.種姓
26.1949-1952年中國的基本階級格局包括( C )
A.兩個階級 B.三個階級
C.四個階級 D.五個階級
27.農民因拆遷離開了原來的村子,遷到另一個村莊繼續務農,這種流動屬于( A )
A.水平流動 B.結構流動
C.自由流動 D.競爭流動
28.在默頓的失范理論中,既放棄了社會鼓勵的目標,也拋棄了社會認可的手段,這是( A )
A.退縮主義 B.形式主義
C.反叛 D.革新者
29.社會問題是一種被相當多的人認為是偏離于他們所持有的價值觀念的社會狀況,這種觀點來自于社會問題研究理論中的( B )
A.社會解組理論 B.價值沖突理論
C.社會病理學 D.社會建構理論
30.在社會現代化理論中,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是( D )14-267
A.世界體系理論 B.信息社會論
C.依附理論 D.后工業社會論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31.社會學的功能表現為( BCDE )
A.整合功能 B.研究功能
C.教育功能 D.社會管理功能
E.社會批評功能
32.暗示根據受動條件,可以分為( ABCE )
A.直接暗示 B.間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模仿暗示
E.反暗示
33.資源動員理論認為,社會運動所需要的資源至少包括( ABCDE )
A.時間資源 B.參與者規模
C.金錢與物質資源 D.外界支持
E.理念資源
34.世界城鎮化進程中的主要模式有( CD )
A.北歐模式 B.南美模式
C.墨印模式 D.歐美模式
E.中國模式
35.社會變遷的原因有( ABCDE )
A.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B.觀念的改變
C.社會生產力的增長 D.外來入侵
E.人口狀況的改變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統計調查2-66
答:統計調查是根據調查的目的與要求,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有計劃、有組織地搜集數據信息資料的統計工作過程。
37.社會網絡5-125
答:社會網絡,是指個人之間的關系網絡。
38.社會運動7-157
答:社會運動主要指有比較明確的變革社會的目標、組織化程度也相對較高的那類集體行為。
39.城市群10-194
答:城市群,又稱“都市圈”、“都市帶”、“都市叢”、“大都市連綿區”等,是指人口規模在2500萬以上和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區。
40.偏差行為12-225
答:偏差行為是指在特定社會中社會成員不同程度地偏離或違反了既有的社會規范的行為,也被稱為越軌行為、離軌行為或差異行為等。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如何實現社會學本土化目標。1-57
答:(1)應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認真地開展社會現象研究;
(2)把研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基本任務;
(3)立足中國社會的現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相結合,使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能切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4)采取積極的態度,在借鑒國外社會學和中國過去社會學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逐步建立中國社會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形成中國社會學學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為之奮斗的社會學專業隊伍。
42.簡述社會的特征。3-77
答:(1)社會以人為主體。
(2)社會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
(3)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
(4)社會來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43.簡述家庭與婚姻觀念的變化。6-141/142
答:(1)性觀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為理性化
44.簡述社區的功能。9-176
答:(1)經濟生活功能
(2)社會化功能
(3)社會控制功能
(4)社會參與功能
(5)社會保障的功能
45.簡述社會問題防治的意義。13-255/256
答:(1)作好社會問題防治,可以有效地維護社會秩序與社會穩定,增強社會和民眾的安全感。
(2)作好社會問題防治,可以避免和減少社會問題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損失,物質和精神的損失。
(3)作好社會問題防治,可以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
(4)作好社會問題防治,可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5)作好社會問題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關機構的應對能力和效率。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聯系實際論述科層制組織的優點和弊端。7-149/150
答:一、科層制最大的優點在于,相比較其他組織體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
二、科層制組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問題。
1、形式主義
科層制強調組織成員應嚴格照章辦事,然而過度的照章辦事也會產生形式主義的弊端,即組織成員將把照章辦事本身視為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動準則,而真正的組織目標反而不被人重視。
2、繁文縟節
科層制強調組織各部門和成員之間的各種交涉應具有正式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儀式來進行,由此會產生繁文縟節的弊端。
3、用人困境
科層制雖然強調依才能錄用職員,但同時按規章給予晉升的機會,這就會產生源于“彼得原則”的用人困境問題。所謂彼得原則是指個人的晉升往往依據其在當前職位上的表現,而非依據此人是否具有所將晉升的那個職位的能力。
4、人情味欠缺
科層制要求組織成員在辦事過程中應去除個人的思想情感對組織事務的干擾,避免由人的主觀性帶來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但是過度強調這一點,往往使組織成員在工作中感到缺乏人情味,個性不能體現,成員彼此之間產生疏離和冷漠。而這將會失去組織的凝聚力,挫傷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既不利于個人的發展,也不利于組織的鞏固與發展。
5、對外界變化反應不靈敏
科層制強調組織規章制度的穩定性,但組織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規章制度的改變往往滯后,從而降低了組織的調節和適應能力。
47.論述社會控制的適度問題。12-238/239
答:
一、社會控制是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加以指導和約束的過程,因而涉及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要避免社會“失控”或社會“過控”。
1、所謂社會過控,是指過分強調了社會控制的一面,忽視了社會成員的個性表達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2、所謂社會失控,是指社會控制相對削弱,社會成員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二、什么情況屬于過控,什么情況屬于失控,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看到社會控制和個人自由之間的辯證關系。
1、從絕對意義上看,社會控制和個人自由似乎是水火不容的一對矛盾,社會控制總是制約和限制了個人的自由。但是必須認識到,任何社會中個人的自由都不是絕對的,個人的絕對自由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社會控制僅僅是限制和制約了個人的絕對自由,而并沒有限制和制約個人的相對自由。
2、個人相對自由是在自覺地遵守社會規范的前提下實現的。個人的社會行為在符合社會規范的范圍之內,可以有選擇的余地,哪些行為可為,哪些行為不可為,完全由個人自行決定,也就是說個人獲得了自由。
3、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受到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社會規范的約束的,而這種約束,并沒有妨礙人們獲得自由。而感到被剝奪自由的,正是那些隨心所欲、放任不羈的人。蔑視社會規范為所欲為,則必然為社會所不容,最終反而限制了應有的自由。
4、社會控制是對個人的社會行為的控制和引導,并非對個人所有行為的控制和引導。當個人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他人和社會團體利益時,個人的行為必須以不損害行為對象的利益為原則,必須服從某種社會規范,這樣才能為社會所接受。反之,則要受到社會的懲處。而對于個人的天氣冷熱怎樣穿衣服,個人擇偶選擇等純粹個人的行為,社會無必要設限。
5、合理適度的社會控制有助于人的個性全面發展以及創造性的發揮,也有助于社會穩定繁榮。反之,則是對個性的壓抑,不利于社會進步。任何形式的社會控制,其最終效果必然是體現在對社會成員的實際控制上,包括對他們的社會行為、社會關系以及社會意識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