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科學體系,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辯證唯物主義
B.歷史唯物主義
C.政治經濟學
D.科學社會主義
【答案】D
【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處于核心地位的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2.世界觀是()。
A.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B.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C.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D.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答案】A
【解析】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
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這個諺語說的是()。
A.時間具有一維性
B.物質運動具有持續性
C.時間具有有限性
D.物質運動具有順序性
【答案】A
【解析】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和順序性。所謂持續性是指任何一個事物的運動都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所謂順序性是指事物的運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出現有一個先后順序關系。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即時間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向前發展,既不是循環,也不是倒退,具有不可逆性。
比如“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光陰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等。
4.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
A.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B.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C.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D.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答案】B
【解析】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矛盾。
5.在意識問題上,唯心主義的錯誤在于()。
A.忽視意識的主觀特征
B.抹煞意識的主觀特征
C.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
D.否認意識的能動作用
【答案】C
【解析】唯心主義: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所以唯心主義是夸大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6.下列選項中,反映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的是()。
A.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B.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C.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D.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D
【解析】A.B項發展的觀點: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C項是質量互變原理;D項是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作用。
7.那種主張“天賦的才能”“天生的心靈稟賦”的觀點屬于()。
A.唯心主義先驗論
B.舊唯物論的直觀反映論
C.唯物主義反映論
D.辯證唯物論的能動反映論
【答案】A
【解析】唯心主義先驗論是唯心主義認識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同唯物主義反映論根本對立。認為人的知識是先于感覺經驗.先于社會實踐的東西,是先天就有的。
8.在真理問題上堅持辯證法,就是要承認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統一
B.主觀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C.客觀性和絕對性的統一
D.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答案】D
【解析】真理只有兩個特點: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
9.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表達是()。
A.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D.創新.包容.開放.進取
【答案】B
【解析】B項是從社會層面;C項是從個人層面。
10.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是()。
A.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B.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C.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D.辯證法與形而上學
【答案】C
【解析】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世界的存在狀態問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哲學的基本問題第二方面—是否具有同一性: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11.在現代生產力系統中,生產工具屬于()。
A.實體性因索
B.運籌性因素
C.滲透性因素
D.準備性因素
【答案】A
【解析】實體性因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工具屬于勞動資料。
運籌性因素:分工協作.經濟管理.預測決策滲透性因素:自然科學準備性因素:教育。
12.人的本質在于()。
A.人的自然屬性
B.人的道德品質
C.人的社會屬性
D.人的學識修養
【答案】C
【解析】人的本質不是由自然屬性決定的,而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作了界定: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勞動是人的本質;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
13.區分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主要是看他們()。
A.對歷史發展作用的大小
B.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C.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D.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答案】A
【解析】個人按其對歷史發展作用的大小,可以區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按照歷史人物的作用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可以區分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14.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
B.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
C.具體勞功和抽象勞動的矛盾
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答案】D
【解析】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15.價值規律作用的表觀形式是()。
A.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B.商品價格經常低于價值
C.價值圍繞商品價格波動
D.商品價格往往高于價值
【答案】A
【解析】價值規律作用的表觀形式是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16.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實物構成上的比例是資本的()。
A.有機構成
B.價值構成
C.技術構成
D.數量構成
【答案】C
【解析】資本的構成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一方面,從物質形態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構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所決定的。這種反應生產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技術構成。另一方面,從價值形態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它們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基礎構成決定資本價值構成。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有機構成。
17.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主要有()。
A.兩黨制和多黨制兩種
B.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
C.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三種
D.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和專制獨裁制三種
【答案】B
【解析】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體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機構的構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兩種形式。
18.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前,資本主義處于()。
A.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
B.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C.壟斷競爭資本主義階段
D.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答案】A
【解析】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
19.壟斷利潤的真正來源于()。
A.壟斷行為所創造的更多市場價值
B壟斷勢力在自由市場上的巧取豪奪
C.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剩余價值
D.生產和非生產領域勞動者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
【答案】C
【解析】壟斷利潤的真正來源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源大體有幾個方面:第一,來自對本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第二,由于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來控制市場,使得它能獲得一些其他企業,特別是非壟斷企業的利潤;第三,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得海外利潤;第四,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
20.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當代資本主義生產力方面新變化的是()。
A.生產者中腦力勞動者的比重增加
B.機器生產由“三機系統”發展為“四機系統”
C.生產管理中增加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新手段和工具
D.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出現了法人所有制等新形式
【答案】D
【解析】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讀發展,有生產力自身發展規律,特別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規律作用的原因,同時生產力還有著它自身不斷加速發展的規律。人類再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深化.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提高勞動技能.改進生產工具。
2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向更高級的生產方式過渡創造物質條件,這主要表現在()。
A.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B.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C.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
D.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完善
【答案】C
【解析】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社會化的全面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關系的日益社會化,為向社會主義轉變準備了日益完備的社會經濟基礎。
22.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
A.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改變
B.社會土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改變
C.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改變
D.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答案】D
【解析】基本經濟制度.核心價值觀還有基本政治制度都沒有變。
23.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產生有兩個條件,一是工人運動的發展,二是()。
A.社會貧富分化嚴重
B.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
C.社會矛盾嚴重激化
D.無產階級領袖人物的出現
【答案】B
【解析】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產生有兩個條件,一是工人運動的發展,二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
24.勞動不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而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的社會是()。
A.社會主義社會
B.共產主義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信息網絡社會
【答案】B
【解析】第七章第一節馬克思:“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在勞動不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而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的社會......”。
25.當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使命是()。
A.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B.實現社會絕對的公平正義
C.實現國家完全的文明和諧
D.實現公民徹底的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人民的歷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二.簡答題
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6.簡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以及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
【答案】
(1)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
①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
②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它的創始人馬.恩的理論,也包括它的繼承人的理論。特別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理論。
③列入馬克思主義范疇的理論學說,必須是在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價值取向等方面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理論前后相繼.一脈相承,在本質上相一致。
④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系的,而是組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科學體系。三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構成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十六大報告指出,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2)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理論聯系實際,防止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27.簡要說明正確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需要具備的條件。
【答案】(1)必須有正確的思維方法。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借助于思維才能實現。
(2)感性材料應該是豐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這就要求人們在實踐中把調查和研究結合起來。
28.什么是生產方式?為什么說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答案】(1)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體系。
(2)第一,采取一定方式進行的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第三,生產方式的發展和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發展和變革。
29.簡述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答案】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1)絕對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從而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
(2)相對剩余價值: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余價值。假定工作日為八小時,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各為四小時,剩余價值率為100%。如果把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一小時,則剩余勞動時間就增加一小時,由此增加的剩余價值即為相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主要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
30.為什么說無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最徹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案】無產階級革命是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廣泛.最徹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類型的革命。這是因為:
第一,無產階級革命是徹底消滅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無產階級革命是要徹底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統治的革命。
第三,無產階級革命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階級利益同所有其他勞動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無產階級革命是不斷前進的歷史過程.無產階級必須永葆革命性和先進性,直至實現共產主義。
三.論述題
本大題共3小題,考生任選其中2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題目超過2題,只按考生回答題目的前2題計分。
31.試述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
【答案】量變和質變是統一的。
(1)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以量變為前提和基礎,沒有一定的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其次,質變必須由量變規定其性質和方向。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4)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統一的,割裂二者的統一,就會導致激辯論或庸俗進化論。
(5)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把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同“有步驟.分階段的踏實肯干.穩步前進”的精神結合起來,反對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否則會欲速則不達。
32.試述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實質及其后果。
【答案】(1)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主要表現在:
①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資本家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除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外,還必然增加資本量,以擴大生產的規模和剝削的范圍。對剩余價值的狂熱追求,驅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
②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是資本積累的外部壓力。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大資本總是處在有利的地位。
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擊敗對手,資本家只有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擴大資本規模。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的激烈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地進行資本積累。
(2)資本積累的實質: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占有的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3)資本積累的后果:
一是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二是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
三是引起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
33.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有哪些?其發展變化是怎樣的?
【答案】資本主義的發展可分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在自由競爭中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當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走向壟斷。壟斷是為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它是通過各種壟斷組織和壟斷價格取得的。壟斷并沒有消除競爭。壟斷是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
(1)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是:壟斷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資本輸出在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壟斷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2)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資本主義。它的基本形式有資本主義的國有經濟.國家與私人資本在企業內外的結合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行對國民經濟的干預和調控,一定程度上調整了經濟運行.緩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矛盾。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局部調整和部分質變。
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加強了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其主要內容是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和資本全球化。
在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各方面,較之自由競爭和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發生了很多變化。
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加強,這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它決定了資本主義終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