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德育原理試題
課程代碼:0046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德育的本質特征在于德育是培養人的( )
A.品德的活動 B.意志的活動
C.情感的活動 D.美感的活動
2.在本質上區別于唯心主義“閉門思過”式品德修養的是( )
A.自我品德認識 B.自我品德評價
C.自我品德體驗 D.自我品德鍛煉
3.品德屬于( )
A.集體現象 B.個體現象
C.社會現象 D.民族現象
4.我國《中學德育大綱》正式頒布的時間是( )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5.人們能夠發現、認識、掌握、運用,但不能改變、廢除的是( )
A.德育原則 B.德育規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規則
6.制約德育方法的個體因素是( )
A.生產力與科技發展水平 B.政治經濟制度
C.學生品德形成發展規律 D.社會意識形態
7.德育對象的千差萬別、德育條件的千變萬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這突出體現了德育工作的( )
A.廣延性 B.創造性 C.長期性 D.連續性
8.學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
A.確定德育目標 B.組織開展德育活動
C.制訂德育計劃 D.檢查和總結
9.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學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
A.經驗型學校德育管理模式 B.行政型學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學型學校德育管理模式 D.決策型學校德育管理模式
10.不符合品德測評指標體系設計科學性要求的是( )
A.品德測評各指標必須與德育目標相一致
B.品德測評各指標相容
C.品德測評各指標相對獨立
D.品德測評各指標具有不完備性
11.協調性是( )
A.幼兒期品德發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發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發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發展的主要特征
12.在品德行為中,能夠表現個體堅持不懈地克服各種困難,把決定貫徹始終的意志品質是( )
A.自覺性 B.堅定性 C.果斷性 D.自制力
13.在學校德育中,學生個體品德形成和發展最佳最基本的舞臺是( )
A.校內非正式群體 B.班集體
C.學生興趣小組 D.學生群體
14.校外活動是指( )
A.由學校以外的教育機關組織和領導的學生課余教育活動
B.由學校在校外組織的豐富多彩的課余教育活動
C.由學生在教育者指導下所組織的課余教育活動
D.學生在課外自主選擇、自由參加的活動
15.一般而言,開始能夠主動進行自我品德修養的時期是( )
A.學前期 B.學齡初期 C.青少年期 D.壯年期
16.提出社會學習論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爾伯格
17.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是( )
A.品德認識 B.活動與交往
C.學生品德內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18.現代德育最初產生于( )
A.奴隸社會 B.封建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19.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德育性質和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初級性質的現代德育
B.堅持全民性,反對階段性
C.德育內容要堅持統一性,反對多樣性
D.對于個體的身心而言,要堅持全面性,反對整體性
20.一個人品德形成發展的外在表現和客觀標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為
C.品德認識 D.品德意志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任選4題回答,每小題6分,5題都答者,只按前4題給分,共24分)
21.德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22.什么是品德測評?品德測評應遵循哪些原則?
23.德育目標的涵義及其作用。
24.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25.我國新時期中、小學德育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三、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26.中小學生常用的德育原則有哪些?請你結合德育工作實際,分析說明其中一條原則的提出依據和貫徹要求。
27.結合德育工作實際,談談德育工作者應具備的素養。
四、案例分析題(16分)
28.案例:
在虹橋小學,三(1)班班主任王老師對學生張明近期的表現感到不安。為了了解張明在家中的情況,王老師主動到張明家家訪。在同張明父親交流情況時引用了一句古語:“養不教,父之過”,偏偏張明的父親也比較較真,便對王老師說:“王老師,您這話欠妥。‘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說孩子是我生養的,我不送他到學校接受教育,剝奪他受教育的權利,那是我的過錯。現在,我把孩子送學校接受教育,你們教不好,這應是老師的過錯,怎么能說是我們做家長的過錯呢?”結果,雙方未能在教育張明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問題:王老師和家長的說法正確嗎?試用合力教育理論加以分析說明,并聯系實際談談應該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全國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德育原理試題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46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A 2.D 3.B 4.D 5.B
6.C 7.B 8.B 9.A 10.D
11.B 12.B 13.B 14.A 15.C
16.C 17.B 18.C 19.A 20.B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任選4題回答,每題6分。5題都答者,只按前4題給分,共24分)
21.(1)培養符合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2)培養一定社會的政治領導人才。
(3)傳播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和制造社會輿論。
22.(1)品德測評是按照一定法則,用數字來描述人的品德行為,并據此進行分析和作出評定。
(2)品德測評應遵循:
①方向性原則 ②教育性原則
③客觀性原則 ④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原則
⑤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原則
23.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的標準。它對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導、選擇、協調、激勵作用。
24.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說服教育法(語言說理法)、形象感染法、實際訓練法、品德評價法、品德修養法等。
25.(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自覺紀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8)道德教育
三、論述題(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26.(1)中小學常用的德育原則有:
①方向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原則
②知行統一原則
③說理疏導和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
④發揚積極因素和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原則
⑤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⑥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⑦因材施教原則
⑧德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結合原則
(2)結合德育工作實際,分析說明其中一條原則的提出依據和貫徹要求。
27.(1)應具備的素養:
①思想道德素養。思想政治素養: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思想觀點;法紀道德素養:包括具有社會主義的法紀觀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職業素養(忠誠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團結協作、為人師表)。
②知識和能力素養。知識素養:德育工作者應該具有基本的馬克思義主義理論素養、思想道德知識素養、德育科學知識素養、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德育工作者應具備組織德育活動能力、語言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③德育科研知識和能力素養。德育工作者要增強德育科研意識,掌握德育科研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勇于進行德育科研,提高德育科研能力。
(2)結合實際分析說明。
四、案例分析題(本題共16分)
28.(1)王老師和家長的說法都是片面的。
(2)分析說明:
①他們的說法違背了學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則。
②合力教育原則的提出,是因為影響學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學校的、家庭的,也有社會會的。養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③貫徹合力教育原則,必須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則,而王老師和家長的做法顯然都違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則。
(3)結合實際分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