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金融理論與實務試題
課程代碼:00150
1.人們選擇以某種形式貯藏財富主要取決于( A )
A.該種財富貯藏形式風險與收益的對比 B.通貨膨脹
C.匯率 D.貨幣收益
2.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貨幣制度是( C )
A.金本位制 B.銀本位制
C.金銀復本位制 D.金塊本位制
3.與直接融資相比,間接融資的優點不包括( D )
A.靈活便利 B.分散投資、安全性高
C.具有規模經濟 D.信息公開、強化監督
4.判斷商業票據有效性的依據是( D )
A.商業活動內容 B.取得票據的過程
C.交易規模 D.票據的真實性
5.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過收益與利率的對比倒算出該事物相當于多大的資本金額被稱作( D )
A.收益 B.利率
C.收益資本化 D.資本證券化
6.以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一價定律”為理論基礎的匯率決定理論是( A )
A.購買力平價理論 B.國際借貸說
C.貨幣分析說 D.資產組合平衡理論
7.由我國境內股份公司發行的H股股票的上市交易地是( D )
A.上海 B.深圳
C.紐約 D.香港
8.同業拆借通常( B )
A.有擔保 B.是信用拆借
C.有抵押 D.有資產組合要求
9.基金份額總數可變且投資者可在每個營業日申購或贖回基金份額的是( C )
A.公司型基金 B.契約型基金
C.開放式基金 D.封閉式基金
1O.金融期貨合約的特點不包括( D )
A.在交易所內交易 B.流動性強
C.采取盯市原則 D.保證金額高
11.我國財務公司的特點是( D )
A.以吸收儲蓄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 B.為消費者提供廣泛金融服務
C.以消費信貸業務為主營業務 D.由大型企業集團成員單位出資組建
12.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領導機構是( A )
A.國際清算銀行 B.世界銀行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D.OECD組織
13.商業銀行附屬資本中不包括( A ) 未公開儲備、重估儲備、普通準備金、帶有債務性質的資本工具和長期次級債務。
A.公開儲備 B.未公開儲備
C.重估儲備 D.長期次級債務
14.通貨膨脹的主要判斷標準是( C )
A.貸款利率水平 B.存款利率水平
C.物價水平 D.就業狀況
15.劍橋方程式的表達式是( B )
A.MV=PT交易方程式 B.Md=kPY
C.M1=L1(Y)凱恩斯預防動機貨幣需求 D.M2=L2(i)凱恩斯投機需求
16.基礎貨幣表現為中央銀行的( B )
A.資產 B.負債
C.權益 D.收益
17.提出“永恒收入”是決定貨幣需求量重要因素的經濟學家是( C )
A.費雪 B.凱恩斯
C.弗里德曼 D.庇古
18.投資銀行的業務不包括( C )
A.證券承銷 B.證券交易
C.代理國庫 D.資產管理
19.我國經營投資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是( A )
A.存款保險公司 B.出口信用保險公司
C.人壽保險公司 D.再保險公司
20.世界上一直采用間接標價法的貨幣是( B )
A.美元 B.英磅
C.歐元 D.日元
21.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主要有( ABCDE )
A.規定貨幣材料 B.規定貨幣單位
C.規定流通中貨幣的種類 D.規定貨幣的法定支付能力
E.規定貨幣的鑄造或發行
22.地方政府債券中收益債券的特點有( ABC )
A.有特定的盈利項目作保證 B.與特定項目的期限有關
C.利息所得享有地方所得稅優惠 D.主要以稅收收入清償債券
E.必須經過納稅人同意才能發行
23.各國計算基準匯率時對關鍵貨幣的選擇標準是( ACD )
A.可以自由兌換 B.該國年度經濟增長速度在6%以上
C.在本國國際收支中使用多 D.在外匯儲備中占比大
E.該國財政赤字與GDP的比率應低于3%
24.信用合作社的本質特征是( BC )
A.具有股份制企業特點 B.實行一人一票制
C.主要為社員提供信用服務 D.以盈利為主要宗旨
E.為社員提供保險保障
25.影響商業銀行存款派生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BCE )
A.流動性比率 B.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C.現金漏損率 D.貨幣化比率
E.超額存款準備金率
26.信用貨幣: 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強制流通不以任何貴金屬為基礎的獨立發揮貨幣職能的貨幣。
27.商業本票:一種承諾是的票據,通常由債務人簽發給債權人承諾在一定時期內無條件支付款項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債務證書。
28.有效匯率:有效匯率是指某種加權平均匯率,它是一種貨幣與其他多種貨幣雙邊的加權平均數。
29.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特定時期,政府為解決銀行業不良資產,由政府出資專門收購和集中處置銀行業不良資產的機構。
30.責任保險: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依法應負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或者經過特別合同約定的合同責任作為保險標的的一種保險。
31.某中國公司預計8月1O日將有一筆100萬美元的收入。為防止美元匯率下跌而蒙受損失,5月該公司買入1份8月1O日到期、合約金額為100萬美元的美元看跌期權(歐式期權),協定匯率為1美元=6.5元人民幣,期權費為3萬元人民幣。若該期權合約到期日美元的即期匯率為1美元=6.45元人民幣,那么,該公司是否會執行期權合約?并請計算此種情況下該公司的人民幣收入。
執行后的收益=100×6.50-3=647(萬元人民幣)
不執行的收益=100×6.45=645(萬元人民幣)
執行后的收益大于不執行,因此該公司會執行期權合約,人民幣收入為647萬元人民幣。
32.某期限為60天的憑證式國庫券每張面額10000元,采取貼現方式發行,若年收益率為3%,請計算該國庫券的實際發行價格。(一年按360天計算)
實際發行價格=360×10000/(60×3%+360)=9950(元)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3.簡述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區別與聯系。
實際利率是指在物價不變從而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不變條件下的利率;名義利率是包含了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R=i+p根據實際利率的計算公式,實際利率存在三種情況:當名義利率高于通貨膨脹率時,實際利率為正利率;當名義利率等于通貨膨脹率時,實際利率為零;當名義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時,實際利率為負利率。
34.簡述金融工具的特征。
1.金融工具的特征(4個方面):期限性、流動性、風險性和收益性
(1)期限性:金融工具通常都有規定的償還期限,即從舉借債務到全部歸還本金與利息所跨越的
時間。(2)流動性:金融工具的變現能力,即轉變為現實購買力貨幣的能力。金融工具的變現能力越
強,成本越低,其流動性就越強,反之,流動性越弱。償還期限、發行人的資信程度、收益率水平等
是影響金融工具流動性強弱的主要因素。償還期限與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呈反向變動關系,而發行人的
資信程度和收益率水平則與金融工具的流動性呈正向變動關系:償還期越長,流動性越弱,償還期越
短,流動性越強,因此,短期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要強于長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發行者的信譽狀況越
好,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越強,反之,流動性越弱。(3)風險性:購買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預定收益遭受損失可能性的大小。購買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都會有風險。風險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發行者不能或不愿履行按期償還本金、支付利息的約定,從而給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場上金融工具交易價格的波動而給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帶來損失的可有性。(4)收益性:金融工具能夠為其持有者帶來收益的特性。金融工具給持有者帶來的收益有兩種:
一是利息、股息或紅利等收入,二是買賣金融工具所獲得的價差收入。
35.簡述債券交易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
1.待償期。 2.票面利率。3.投資者的獲利預期。4.企業的資信程度。
5.供求關系。 36.物價波動。 7.政治因素。 8.投機因素。
37.簡述成本推動說的主要內容。
成本推動說是從供給方面解釋通貨膨脹的成因。該理論認為,在
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于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也會引起一般
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38.試述貨幣政策四大目標間的關系及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
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概括為: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
穩定物價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政策目標。穩定物價是指一般突然間價水平在短期內相對穩定,不發生顯著的或劇烈的波動。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物價水平是指物價總水平,而不是個別或部分商品價格的波動,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別或部分商品價格的變動是相對價格體系的變動,屬正常現象。充分就業是指凡有工作能力的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較為合理的條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業人數與愿意就業的勞動力之比——失業率的高低,作為考察是否實現充分就業的衡量指標。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增加,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或人均GDP 的增長率來衡量一國經濟增長的情況。
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經濟活動的綜合反映。在開放型經濟中,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保證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條件。貨幣政策在調節國際收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率的變動會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入和流出,進而影響資本和金融賬戶的變動;匯率的變動則會對經常賬戶產生重要影響。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節利率、匯率等操作實現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一)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有矛盾的一面)
中央銀行只能以犧牲穩定物價的政策目標為代價來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反則反之。
(二)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二者具有一致性)
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兩個目標間具有一致性。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變動關系。作為失業率的對立面,充分就業就與經濟增長具有同向的變動關系。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有助于增加就業,降低失業率。其基本原理是:中央銀行通過增加貨幣供給量使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擴張生產規模,生產規模的擴大伴隨就業的增加,進而帶來產出的增加和經濟的增長。
(三)穩定物價和經濟增長(有矛盾的一面)
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兩個目標間具有矛盾性。物價上漲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呈同向變動關系,則穩定物價與經濟增長兩個目標反向變動,存在矛盾性。經濟的增長必然要求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增長,進而要求增加貨幣供給量,而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將導致物價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漲。
(四)穩定物價和國際收支平衡(二者具有一致性)
穩定物價有利于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五)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有矛盾的一面)
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二者之間也存在矛盾,難以同時兼得。正是由于貨幣政策諸目標之間存在矛盾,所以貨幣政策幾乎不可能同時實現這些目標,于是就出現了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問題。
四、中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
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確定該項貨幣政策目標的意義在于:
(一)它克服了"穩定貨幣"單一目標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二)它防止了"發展經濟、穩定貨幣"雙重目標的相互沖突
(三)它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狀況